查看原文
其他

蒙小地理介绍

一歪特李 宇宙客厅沙龙
2024-08-23
本文献给玉兰的手工大神。
题外话:在学6-12以及刚毕业的第一年,我对蒙小的学科内容是非常热血的。毕竟在这一整年,培训师精妙的示范,给我带来了无数心流和顿悟的惊喜,帮助我突破了很多学科恐惧,解锁了语文、英语等各个学科的热情。但最近两年,在玉兰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重视蒙氏基础理论,大量讨论自由和责任、孩子的正常化等。在实践中,我们也更重视对做饭、户外劳动等日常生活示范,以帮助孩子们尽快回归正常化。面对群里的学科讨论,我常常很排斥。其实,并不是我对学科讨论有排斥,而是我发现大家都热血地在给孩子“刷示范”、“刷题”。蒙氏示范变了味道,变成了“教孩子”的手段,沦为传统教育的外皮,这才是我超级排斥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写这篇?有个正在学习的好友觉得正在迷雾中穿行,希望我帮她整理一下思路和脉络。另外,带班三年,也差不多把示范也刷了快一遍了,也是时候写个小小的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她。
们先回顾一下大原则。宇宙教育有个宏伟目标:“把整个宇宙都呈现在孩子面前。” 我们如何做到呢?知识那么多,怎么可能!当然是只提供最最最重要的“Key”— 中文直译钥匙,在我看来是最核心的宇宙法则吧。这是我们在衡量所有示范背后的知识点的大原则:“这是最本质的宇宙法则么?” “这个知识点属于最普世、最本质的宇宙规律么?” 

玉兰第一次分享会封面

另外,根据蒙氏理论,所有的环境和示范设计都必须支持这个阶段孩子发展特点。6-12的孩子两大特点:推理性心智和想象力。这是我们激发他们学习热情的两大法宝,孩子会在推理性心智和想象力的驱动下完成自我建构。我们也要牢记这点,这也是所有的示范的设计原则。
好了,带着这些大原则,我们来看地理示范。澄清一下,蒙小地理范围跟传统地理学科不一样,它更广泛,包含天文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质学、经济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所以,我们在学习地理示范时,请保持开放的心态。
那么地理的示范是如何组织和设计的呢?根据两大设计原则,想象力和推理性。我们用故事做引子,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给孩子一个鸟瞰宏图,一个最初步的印象。所以,从知识的筛选原则,只有最普世、最本质的宇宙规律才有资格入选。这就是第一个伟大故事。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蒙奶奶和马里奥写的《无手之神》和培训师Alexa Mater和Elise Huneke-Stone改编的,去宗教化的《宇宙的起源》。两者区别在于:世界由神创造,还是源自宇宙大爆炸。除此之外,它们介绍的要点都一样。为了让孩子能更好理解故事介绍的最本质的宇宙法则,蒙奶奶设计了几个实验和展示几张图表,以帮助孩子更直观地理解。第二个伟大故事其实也是讲的地理,只是在故事的最后,才有生命作为小小拯救者出现,我们稍后再表。
所以,当孩子一入班,听了前两个伟大故事,对宇宙的起源、万物的形成、太阳和地球的形成,太阳和地球的关系等有了直观印象。然后,我们再把这些要,用一个一个设计精妙、短小的范,不断深入和展开。故事做引子,有实验做体验,帮助孩子领悟到背后暗藏的宇宙法则,激发孩子的推理性心智,去推理、想象、理解更大的、真实的世界,从而建立万事万物连结的世界观。
现在我们来看地理示范的组织结构:
这是Elise给我们的蒙小地理示范的框架,包括大章节和子篇章。先说明的是,这个框架不是统一的,每个培训师的分类和偏好都不同,因为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逻辑来组织这些示范。而且有时,培训师自己的分类都不一样,比如这一年培训是这个分法,可能下一年培训时,某些示范就另外归类了。所以,这个框架就是大概看看吧。本来就是跨学科和交叉的知识,你很难把它们都分清楚。

现在我们对照这个框架,来从伟大故事中逐一看示范的逻辑。在《宇宙的起源》的故事里,我们介绍了宇宙从虚无经历了一场大爆炸,变成无比耀眼、极高温度的能量团,万事万物都孕育其中。慢慢随着宇宙的迅速扩张,数亿星系、数亿星星形成了,太阳作为其中之一也形成了。地球也形成了。这里,我们介绍了星系、太阳和地球。我们还介绍了宇宙的距离单位 — 光年,以及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大小。当然,对于高年级的孩子们,也许他们在听了第N遍的时候,也许对光年突然发生兴趣,并且借此开启宇宙学的研究,也是一个引子。

    六年级娃关于宇宙的研究,最后一在三年级时的后续工作

总之, 伟大故事的这段介绍,开启了“太阳和地球”一系列示范的开篇。在“太阳和地球的初印象”子篇章,我们带着孩子,深入理解太阳和地球的相对大小:地球是太阳的一百万分之一。这一百万分之一,究竟是个什么概念?这里真的要给蒙奶奶+10000086个赞,我们会用一个很神奇的数学教具(你能猜到是什么教具么?此处不剧透了。)向孩子直观地展示这个数字,真是太酷了!我们还介绍地球的两种运动 — 公转和自转,然后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从这几个示范来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示范的通用设计原则:
  • 示范重在感受和体验,从而激发想象力。我们会具象化很多东西,让孩子有一个直观感受。比如我们能真实看到一百万分之一,比如我们邀请孩子亲自“自转”来感受地球的自转。我们假装太阳,来旋转手上的“地球”教具,来直观看到“轨道”。更别说亲身体验地球“自转”同时“公转”了。这种体验真的是一辈子难忘的好玩。另外,有了感受和体验,孩子们能轻易想象到地球如何围绕太阳旋转的。看纪录片?只会抹杀孩子的想象力!!


  • 示范用的图表和实验都很粗糙。我知道有些非AMI蒙小的宇宙大爆炸图表超级酷炫,非常真实,非常好看。但是AMI万年不变的简单、甚至手绘地有点丑的图表。为啥?我们是故意的。当我们为孩子们展示酷炫的图时候,他们就没啥好奇心了。因为这么酷、这么详细,已经满足好奇心了,已经不用查书了。面对这么丑的图,娃们通常会更会查更详细的内容,也会有信心画个更漂亮的版本(上图这个九大行星就比我们的示范图表好看多了!)。如果是3D版本的图,我想他们连动笔的想法都没有。所以,我们用最简单、甚至最简陋的图,来帮助孩子理解最本质的“Key”就好。更酷炫的作品留着孩子自己做吧!

    示范用的带错误的九大行星图,是不是没娃画的好?


  • 每个示范只隐藏一个清晰的“新”的知识点。这个示范的设计目的,就是帮助孩子理解这个唯一关键知识点。这个设计原则叫Isolation,大约是把这个知识点单独“提取”出来,让孩子理解。


  • 示范之间有递进关系,后一个示范会依赖前一个示范的知识点。只有孩子理解了前面一个示范,才能理解后一个示范。例如:孩子只有在地球公转这个示范中,理解了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形成轨道,形成了地球年,才能理解九大行星示范里,每个行星也都有公转、也有各自的轨道、也有年的概念。从而,一年级的娃也可以比较水星年和地球年哪个长哪个短这么抽象的概念。所以,培训师常说“Scarfolding”(手脚架),就是这些示范一层一层叠在一起,就像孩子顺着手脚架一样一层一层往上爬,帮助孩子们逐级搭建能力和知识。


  • 有些示范之间没有关系,可以平行展开。不用非要一个做完了再做另外一个,可以同时进行。


  • 示范只是个引子,并不是“教授”孩子最新的知识。虽然,我们都不说九大行星了,都改称八大行星了。但是蒙氏教室里还是那张万年老图 — 九大行星。在培训的时候,我是很难理解这些的。为什么要故意用这么老的东西?为什么不订正?在教室中,我开始觉得特别好玩。每次到这个示范,都会引发大讨论,为什么冥王星明明还在, 却被除名了。作为传统毕业的我们,从小都觉得标准答案只有一个,确实很难理解的。但是在这个对“过时”知识讨论中,孩子们会意识到,知识是会过时,但是探索永远不会过时。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就不会迷信权威,甚至还会质疑权威。我觉得这是更宝贵的东西。


了,跑题回到《太阳和地球》,当孩子对太阳系有了最初的印象以后,我们开始重点研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会带来什么影响。因为地球本身是个很复杂的系统,而我们帮助孩子理解这些复杂的概念的时候,我们还是遵循“Isolation”的原则,帮助孩子从一个简单的模型入手,不断深入理解。就像数学建模里,你先考虑一个参数,然后两个参数,然后N个参数一样。
好了, 我们只考虑一个地球的特点(一个参数) — “自转”。地球的自转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自转一圈就是一天、一天的冷热温差、白天和黑夜、时区,还有经线、纬线、赤道,这些人类假想出来用来标记地球的虚拟线。这些在我脑海里以前互相割裂的概念,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么直观地联系到一起。
当孩子们理解了地球的自转影响后,我们开始研究公转。但在介绍公转之前,我们花好几个示范篇幅,引入另外一个特点 — 地球是圆的。地球是圆的,导致直射阳光和斜射阳光,并且讨论直射阳光和斜射阳光带来的热量是不同的。
理解了地球是圆的,带来了直射阳光和斜射阳光。但还要介绍地球另外一个重要特点:“相对与和太阳的轨道平面,地球是倾斜的。” 然后,我们再同时考虑公转,地球的倾斜,这两个因素同时作用,导致地球旋转到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直射地球的纬度不同,带来了地球的春夏秋冬,带来了春秋分和冬夏至,从而产生了气候带。这个系列示范结束后,孩子们已经刷到一部分高中地理了。我们五六年级的娃再去看初高中的地理课本都觉得很简单。但是,如果用传统地理的教材来学,都是割裂的知识片段,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关联和因果关系,实在太痛苦了。

地球的公转

我们继续回到宇宙起源的故事。星星产生以后,各种物质也开始根据宇宙法则开始形成。“如果微粒之间彼此喜欢,就彼此靠近。如果彼此不喜欢,就远离。” 不同的元素和物质就这样形成了。然后,介绍了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这是《元素的性质》章节的引子。《元素的性质》可以被看成是物理和化学的开篇。在《物质的三种形态》,我们开始研究物质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气态。开篇,当然是带孩子们小小鸟瞰整体感受下。一个实验来看看三态之间的关系,加热会让物质三态的转换。然后我们逐一介绍每个形态的特性。为什么会有物质的三态?为什么特性不同?这里最酷的是,我们能给孩子们非常直观地展示这三态的粒子模型。让孩子们能够一下子理解万物本源。你说这是物理么?这里有粒子模型。你说这是化学么?这里讲物理属性。
理解了物质的三种基本形态以后,就开始玩物质混合了。固体和固体混合,液体和液体混合。我们开始这里开始引入化学,哪些现象会出现新物质,是化学反应,哪些反应并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反应。上半年疫情,我每天在飞书当网红,就示范这些,让孩子们在足不户的情况下还能在家探索。所以,你知道孩子们有多爱这些实验!
有混合,就有分离。我们把之前混合的东西, 再分离一遍。看看哪些可以分离,哪些不能分,从而进一步强化哪些是物理反应,哪些是化学反应。我们还会研究饱和、超饱和、结晶这些关于溶液的好玩的实验。
然后,诡异的来了。《元素的性质》章节里为什么会有《引力和重力》?这是Elise谜一般的分类,也许从物理学科角度上来归类?引力和重力,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体验引力和重力。
再说个AMI正规培训范畴外的,圣地亚哥的培训师麦当劳大叔在化学和物理方面有很多原创示范,能引导孩子深入化学和物理的研究。我拜读过很多,在教室也做过很多好玩的尝试。我曾经思考过,按照宇宙教育的筛选原则,我应该示范什么。我选择了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作为要点,也写了《化学的起源》故事。我买了ETC的原子模型板,也自制了原子定义小书和元素卡片。通过这些教具,高年级的孩子掌握原子模型非常容易。然后他们会通过教室相关介绍元素书籍,开始自发研究各种元素的属性。我的熊孩子大多已经会背几十个元素了,挺震撼的。

熊孩子们自行搭建的硫酸根模型

此处插播个广告, 这个月底,麦当劳大叔会开讲座,深入介绍宇宙教育里如何引导物理和化学学习,非常值得期待,没AMI 6-12证书也可参加。只是没有翻译,Greg语速飞快,能听懂多少是多少吧。非常感谢Ms. M (Janice) 整理信息。

# 付费讲座信息# 

主办方:印度MMTI培训中心

主讲人:Greg MacDonald

讲座主题:AMI Elementary Refresher Course 蒙小进修课程,将就地理、化学、物理、理论等进行回顾

讲座时间:10月29-30日,11月5-6日  北京时间 20:00 - 23:30 
讲座形式:线上会议,全英文,无翻译
讲座费用:10月25日前早鸟价150美元 (加税177美元)
报名地址:http://www.medhamontessori.com/refresher-course/
特殊说明:需提供护照首页,如果没有AMI6-12证书,就没有进修课程证书。


又跑题回来继续,《地球的组成》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是地质学入门。它的引子同样来自《宇宙的起源故事》的介绍和实验,“ 物质按照重量来找到自己的位置,重的在下面,轻的在上面。”  根据这条宇宙法则,地球的层次形成了。我们研究地球都有哪些层、各层什么作用、相对厚度等等。在深入研究中,我们会重点研究板块漂移、板块移动的类型、还有山的形成。看标题就知道娃可以研究有多深入吧。
到这里,第一个伟大故事的引子基本用完了,但地理示范还没有结束。第二个伟大故事的引子登场了。第二个故事里,花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太阳和水、空气、岩石的争吵和互相推诿,其实就是关于水和大气的宇宙法则。
为什么要介绍水和大气的作用?在蒙奶奶看来,地球一切生命都依赖与水和大气。海洋也孕育了最初的生命。同时,通过水和大气,我们能深入理解宇宙法则。有了深入理解其规则和重要性,我们才能与水和大气建立更深入的连结和感情,从而更加爱护它们、爱护环境。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可以看蒙奶奶的《Creative Development In the Child - Volume 2》
关于水,我们会介绍水在地表最常见的形态 — 河流。我们会介绍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 这里还可以与地球的组成连结,孩子可以去研究沉积岩(也叫水成岩,另外两种岩石类型是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我们还会通过河流从高处流到低处的宇宙法则,来研究世界上主要河流的源头 — 当然顺便学习一下什么是分层设色地形图。我们还会研究一下一些不太常见的河流 - 比如季节性河流。这里要讲述大气作用里的季风,理解了季风的形成原理,就很容易理解季风带来丰沛的雨水形成季节性河流。关于河流,我们还会带孩子一起研究本国的河流,以及河流附近有哪些城市。此处可以拐弯去研究历史了,最古老、灿烂的文明,都是河流孕育的。我们在《几何的起源》故事,也会扯上一句,河流是从高向低流淌,每当尼罗河泛滥,它都会从上游搬运很多富含营养的黑土,堆积到下游…… 这学科跨得就是这么自然……

感谢木工老师为我们做了这么棒的模型!

除了河流,我们还会介绍水的侵蚀作用。河流雕刻出地貌,形成了V形山谷,比如峡谷。雨水则制造水土流失。海浪则雕刻海岸的各种地形。冰蚀则通过常年累月导致岩石破裂。冰川则产生巨大的U形谷。当初示范到这里,全班集体摔笔崩溃。只有一位来自华盛顿州(此州有很多冰川),又是地理爱好者的美国Pete大神听懂了。
当然必须介绍的还有水循环了,因为没啥展开的,就不讲细节了。最后还有植物对水的依赖。根据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和气候带的不同,产生了不同植被 — 寒温带针叶林植被等。有了不同植被,就有了不同的动物,也有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我们就可以看人在不同的气候带如何满足基本需求  — 比如依赖棉花、蚕、麻、还是皮毛来满足对衣服的需求。— 此处可以正式拐到人类基本需求的研究、农作物传播的研究、经济作物进出口的研究、手工的研究(小姐姐你懂的)等若干展开,只有娃可以告诉你有多少研究的可能性……
大气的作用。在介绍风的形成前, 我们会示范最重要的关于空气性质的实验。这是风形成的原理。基于这三个直观的实验,孩子们就能理解一个比一个复杂的大气循环模型了。这里,我们还是逐渐建构复杂的大气循环模型,让孩子们逐渐深入地理解复杂的大气循环。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反正是高二还是高三的地理内容。这些娃都很门清,我承认我在给他们示范之前是一脸懵逼的。
图片来源:挂云帆学习网,侵删
我们还会介绍大气对地球的温度保护作用、雨和洋流的形成。为什么雨的形成要在大气的章节介绍?因为是空气背着水到处跑,又扔下的第二个伟大故事桥段嘛。为什么要在大气的作用介绍洋流?因为洋流是被风吹着跑的水呀。
最后一个主要的章节,算经济学和经济地理的入门吧。它包括了两个部分:经济地理图章和人类互相依赖。经济地理图章我之前已经在介绍教具的时候介绍过一点了,这里就不介绍了。人类互相依赖是个很有意思的章节。带着孩子们探究食物从哪里来,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从哪里来,我们帮助孩子发现原来我们的基本需求,需要这么多人帮忙啊?!他们也因此对人类社会化分工开始有了觉知和敬畏。我们通过这一系列示范,让还有孩子们意识到,虽然有了分工,但是大家还是互相依赖,彼此满足需求。我们通过等价交换,产生了钱,又为了实现一些共同的目标,从而产生了税收……
这就是蒙小的地理,包罗万象,如此深刻,直指本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宇宙客厅沙龙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